“文博游”热起来之后
【资料图】
陆夷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张”、广东博物馆开启“夜场”模式、江苏推出千余项“博物知旅”活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暑假,“文博游”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前些天,平时日均接待两三千人的杭州博物馆,甚至突破了建馆以来的最高纪录,单日入馆近一万三千人。
这种文化含量极高的消夏方式,并非一时的火爆,而是长期以来热度的持续和集中释放。有目共睹的是,近年来随着《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一系列优质节目的上线,“文博游”愈发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三年来即使受到疫情影响,接待观众数量有所下滑,也始终保持在高位。例如,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共接待观众达5.78亿人次。这既体现出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焕发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彰显了广大群众文化自信的显著增强,以及对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由衷喜爱。
客观来看,报复式“文博游”也让解决紧随其后的现实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一是参观需求激增之下,“一票难求”、黄牛倒票等情况出现。二是“打卡”人潮摩肩接踵,势必造成参观体验大打折扣。一旦遇到旅游团、研学团或者不遵守秩序的参观者,更难沉下心来细细观赏。三是展览多“单打独斗”,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相对缺乏。正因此,国家文物局近日专门下发通知,要求通过加强服务供给、完善预约机制、优化场馆环境、提升接待水平等方式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更好满足广大公众需求。
从长远来看,“没有最热、只有更热”必将成为今后文博场馆面临的常态。眼前的现实问题所暴露出来的,根本上是文博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拿人口大省广东来说,全省每33.57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这与甘肃、陕西等地以及全国平均水平都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更多元更强烈的期待,必须直面制约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文博场馆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作用更加彰显。
在笔者看来,一方面,要从数量上下功夫,整合不同层级博物馆,尽可能盘活一些基层博物馆资源和非国有博物馆,构建完善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另一方面,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以及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更大提升。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升级疫情期间备受欢迎的“云游、云展、云直播”等模式,或紧密联系教育研学、科普教育等项目,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对参观的不同需求,探索提供夜间文化服务,尽可能实现错峰、有序参观。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实现观众的“看展自由”,并将其转化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文博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这个角度看,让参观能够“说走就走”“想看就看”,无疑是一个良好开端。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