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详情

青少年健康成长面临诸多挑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6-27 20:56:32
x



【资料图】

新视点


当网络与现实的重叠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自称“抖人”(意为抖音忠实用户);当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娱乐爆发式增长,吸引众多学生前去一探究竟;当“90后”“佛系父母”正在兴起,不打不骂“爱看戏”……如今,互联网时代来临,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青少年健康成长面临哪些挑战?学校、社会、家庭该怎样密切配合,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如何突出教师声音?


向上滑动阅览


“电摇”成为继《孤勇者》后,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又一现象级行为;“你这个老六”“啊对对对”等网络热词在小学生中流行;初中女孩模仿博主“液断”减肥,导致营养不良……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构筑起了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在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模仿网络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不了解严重性,可能只是看到别人这样做,觉得新鲜有趣就来学一学。”成都市一所学校的班主任叶林告诉记者。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孩子辨别能力相对缺乏,很容易不分场合、不顾礼节地模仿各种令人反感的行为举止,甚至夹带不文明、不健康的动作和语言,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孩子的行为习惯,从而影响价值判断,带偏孩子的成长轨迹。

钟柏昌进一步指出,从社会视角来说,无论是“电摇”等低俗的动作模仿,还是“你这个老六”等不雅的网络语言,实际上都是社会结构的映射。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就会有相应的社会语言和游戏的产生。因此对青少年的保护,从根源上要加强社会治理,创造清朗的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

强化社会治理的努力从未缺席。

2023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短视频管理、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等工作。多个视频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优化上也陆续发力。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快手宣布,已上线青少年模式5.0版本,相较于此前版本,5.0版本从审核规则、审核流程、审核团队建设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内容审核机制。

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专项行动将聚焦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网络戾气、整治春节网络环境等9方面重点问题展开,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一方面是国家监管更加严格,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在积极迎接挑战——如何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形成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第十二中学,为了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室将当前火热的短视频问题作为辩题列入学校学生辩论赛中,以此发现并感知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同时让学生对短视频的正确使用形成更客观的认识。此外,还组织了“诚信公正维权 抵制校园欺凌”“红领巾心向党 手拉手结对联谊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等一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道德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在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第十二中学副校长卞春龙看来,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教育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抵制网络环境中的庸俗文化对思想的侵蚀。

青少年健康成长,还离不开家长的谆谆教诲。“学生只有很少的时间在学校,在学校还要学文化课,留给思想引导的时间还是比较少的,以较少的时间应对网络洪流的强力围攻,难免有捉襟见肘的无力感。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家校合力很重要。”卞春龙补充道。

正面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教师都表现出了相同的忧虑。如果学生听不进去怎么办?

除了不良言行,互联网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挑战更在于教师权威受到挑战,教师的话难以令学生信服。“网络时代,针对同一话题,各主体从自己的视角进行事件解读,呈现出迥异观点,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五花八门。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后,就容易产生不信任老师的倾向,他们开始相信网络上的言论,从而打破教师的权威。”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华英提出。

“当老师给学生‘讲道理’时,学生心中往往会对老师有一种‘身份抵触’,会有一种本能抗拒。因此,想让学生听得进去道理,就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敬老师,对老师充分信任。”衡水中学高二年级班主任刘哲说。

在刘哲的班级里,有一些“常规操作”:学生定期分享读书心得,反省自己存在的不足,让学生自己感悟道理;每两周举行一次“心有千千结,我来为你解”活动,在讲台上放置一个盒子,学生将困惑放到里面,并抽取问题,互相答疑解惑。

当学生成了教育的主体,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道理的理解,还巧妙化解了对老师的“身份抵触”。此外,要想让学生愿意听老师的教诲,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老师心中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老师是在为我好”。

早起为学生点亮宿舍的灯,自习课时在班级一圈一圈地查看学生状态,晚休确保每名学生安然入睡后再离开……对刘哲而言,在学校全天值守、陪伴学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辛苦是辛苦,但是没有学生不喜欢被关注,没有学生不在意自己的存在感。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就是值得的。”刘哲说。

“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作为一名班主任,心怀一颗父母之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那么在跟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将心比心就会容易很多。”衡水中学高一年级德育主任李旭彤说。

“身份抵触”的产生,和师生代际差异也密不可分。在李旭彤看来,如果师生产生了代际鸿沟,就会彼此陌生,彼此疏远,学生会认为老师不懂自己,渐渐地也就不再有想要倾诉沟通的欲望了。对于学校,就必须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设符合网络环境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多了解当下的时事热点、网络流行语等潮流热“梗”,这会让师生有更多共同语言,而共同语言就是师生进一步交流的关键。




新型娱乐活动兴起,如何让孩子适度放松?


向上滑动阅览


密闭的房间、穿梭的年代、刺激的元素、待解的谜题……近年来,以剧本杀、密室逃脱为代表的沉浸式游戏受到不少中学生的追捧。沉浸式游戏在成为学生社交和娱乐工具的同时,也引发了教师的担忧。

衡水中学高一年级班主任马静丽说:“一些剧本杀或者密室逃脱流行‘刺激惊悚’风,这方面的内容如何分级和监管,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保护,目前没有明文规定,只能由商家把握尺度。一旦过度,就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使学生倾向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法治教育就必须加强,并有意识地强调暴力问题。”

此外,剧本杀的基本逻辑是通过人物言行揣测内心,看破人物伪装,找出真凶。在卞春龙看来,这使用的是一种反向认定的思维模式,先确定一个人不是坏人,从而证明是好人。这就会导致恶意揣测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心理变得消极,更多地看到人的阴暗面,而不是积极面。同学之间或老师之间一个善意的行为,他可能会揣测成恶意的。

沉浸式游戏也可能成为学习路上的阻碍。汪华英认为,碎片化、娱乐化、简洁化的知识呈现让学生很快得到快乐感和成就感,可能会诱发学生学习心态浮躁、追逐速成和新奇,专注力下降,影响学习质量。

既然隐患重重,为什么沉浸式游戏如此火爆?以剧本杀为例,经走访发现,二线城市单场剧本杀消费一般在100元左右,一线城市在100元至300元之间。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叠加换装、实景布局、现场搜查等服务,价格一般在300元以上,甚至是500元至600元。一位在剧本杀店工作的DM(游戏主持人)告诉记者,即使价格高昂,一些初中生虽然零花钱不够,但是哪怕借钱也要玩一局。剧本杀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学生宁愿借钱也要玩?这给教育工作带来怎样的启示?

喜欢爱情类剧本杀的高二学生李静认为,“玩剧本杀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弥补现实中的情感缺失”。

对此,钟柏昌认为,从个体视角来说,沉浸式游戏是青少年初级社会化的一种方式,这些动作、语言和游戏,使青少年获得了虚拟的社会身份体验,也是他们渴望获得成人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要想让青少年不沉迷于此,关键在于家庭、学校、社会都能让青少年获得不同角色的体验,获得社会意识和责任,理解社会构成和运作机制。

新年伊始,1月1日凌晨4点,济南市150名青少年走上街头,体验了环卫工人及其他凌晨工作者的辛苦工作,并为他们送上了自己亲手熬制的姜茶及温暖的问候。这是由济南市槐荫区成长向善社工服务中心和蚂蚁力量儿童义工团及聚心阳公益协会共同组织的志愿活动,意在让青少年跳出学生身份,以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视角,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经历是最好的教育。”成长向善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孙上惠说。

一方面是社会组织的努力让青少年跳出学生思维,明白什么是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国家规范也在搭建管理“脚手架”,让新业态良性健康发展。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规定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活动。

防沉迷还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筑起青少年健康成长“保护伞”。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沉浸式游戏实际上利用了青少年的心理弱点。青少年沉迷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现实中可能没有太多成就感,或者是性格上有些内向自卑,不愿、不敢或者不会与人交往,没有疏解情绪的通道,只能躲在游戏中排遣。

对此,汪华英认为开设“社交课程”很重要。应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情境下表达、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学会如何积极地融入团队并发挥作用,如何更加从容地认识他人并发展为朋友关系,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和管理等,为学生创建更加宽松、安全和便捷的“社交”平台和机会。

家校合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适度放松,逐步养成阳光积极、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样的实践在很多学校已经展开。

细雨蒙蒙的四月天,天气阴冷,但学生活动中心气氛却异常火热。放眼望去,演讲社团在以“祖国”为主题进行演讲,“外国的月亮未必圆”“我以祖国为荣”的演讲词掷地有声;“放下了包袱的请跟我来”,伴随着轻快的歌唱,街舞社团跳起了劲爆的舞蹈;在角落里,还有几个文静的女孩子摆弄茶叶,学习茶道……

这是衡水中学的学生社团日,在这一天,学生们可以放下学习,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高二年级学生王承诺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一天让我从学业压力中逃离出来,与自己的兴趣为伍,与同学嬉戏玩耍,这不仅让我放松身心,也让我感受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在重庆市巴川中学的“5·25心理健康节”上,《爱自己》全校微课、心理健康志愿者培训、音体美学科融合课、心理健康中心开放日解压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当然,不可否认,一味拒绝沉浸式游戏不利于青少年放松娱乐。如何正确利用,重在提高辨别判断能力。储朝晖提出,我们的孩子虽然在老师的教导下,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是缺少实践的机会。中小学教育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情境,让他独立面对一些情况,自己去做选择,在这个基础上予以引导,培养他的自主判断能力。




家长如何为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


向上滑动阅览


为了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山东省青州市北关初级中学班主任陈孝花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当一天家长,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并以短文的形式真实记录这一天的经历和感受。让我们透过这份作业,看家庭教育难题,并寻找解决之法。

如何平衡好爱与约束——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我跑到妈妈身边,告诉她从明天起,我会帮她干活,好好回报她。妈妈说:“父母悉心照顾孩子,不是为了儿女的回报。当父母就要让孩子幸福,只要孩子幸福,父母自然也就幸福了。”我控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眼泪。

陈孝花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孩子是独生子,他的妈妈非常爱他。如果妈妈以“孩子的幸福高于一切”的心态处理母子关系,就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位置比父母还高,成为一个任性、唯我独尊、不受任何约束、受不得任何委屈的人,这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爱孩子无可厚非,但需要把握好爱的度,避免造成溺爱。

爱不仅意味着关怀,还意味着约束。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二者的关系:有孩子在上课时,在其他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会抽掉他的凳子,导致这名同学一屁股坐在地上,有的甚至造成尾椎骨折。家长会用“恶作剧”来开脱孩子的责任,但这是严重的伤害行为,并非什么“恶作剧”。

“对于未成年学生,最基本的家庭教育是做人的规则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懂得尊重规则,才会获得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熊丙奇补充道。

如何不再以学习成绩为先——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写完作业后,我说:“妈!我和你说,你养了我3000多天了!”妈妈“噢”了一声,爸爸说:“你怎么突然想起说这个了?”我说:“感谢你们啊!”爸爸又说:“你真想感谢我们,你就好好学习,不要偷懒,考个好成绩。”唉,又是老话,我每次跟他们说不了几句话,就总会绕到学习上去,真是烦人。

据陈孝花老师介绍,这是个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甚至可以说唯成绩至上的家长,在他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而是成绩的代名词。

令人忧虑的是,以成绩为先的家长不止这一个。陈孝花老师提出,开学第一天,没有人愿意当班委,除了班长一职有人主动请缨,其他的职务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当问及不愿当班委的原因时,有一个男生说:“爸爸妈妈担心当班委做许多杂事耽误学习。再说了,当班委确实挺累人的,干值日、卫生大扫除都得起带头作用。”他这么一说,有好几个同学频频点头。

可见,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情有可原,但要有度。如果过度关心成绩,将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也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背道而驰。

家庭教育怎样才能避免唯分数至上,储朝晖建议家长把握两点,一个是教会孩子平等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再一个就是要服务,做力所能及的事,为他人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这是两个最关键的点,如果这两个关键点有了,孩子教育的大方向就是对的,就能不掉入唯分数至上的教育陷阱。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我跟妈妈说以后愿意帮她干家务,妈妈说:“咋啦,又做错什么事情了?肯定没什么好事。”我抱了妈妈一下,说:“不是,妈妈,你给我当了4463天家长,你辛苦了。”妈妈满不在乎地说:“你才知道我的辛苦啊,是不是又是老师教的,我一看就知道是老师教的。”郁闷,郁闷!

孩子真心表白换来的是家长讽刺挖苦,可想而知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首先,孩子会觉得父母蛮不讲理;其次,孩子会失去表达的欲望,因为他的真心表白换来的是当头一棒;最重要的是,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父母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从而导致孩子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

不当的沟通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甚至人格养成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此类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家长在公开场合大声斥责学生,导致学生在放假离校前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回家面对家长。有的家长在假期严格限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休闲娱乐空间。”马静丽说。

对此,储朝晖建议,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前提应该是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彼此平等。传统的亲子关系是简单服从的关系,如今更多的是要协商,要讨论。要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相互促进,协同前进。

在钟柏昌看来,家校社共育的关键是创建一个共同体,努力使家校社形成合力。在这个意义上,扭转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不能只靠家长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为了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做好配合,陈孝花老师采取了家长课程的形式,对家长做好辅导。课程从家长教育理念转变、亲子沟通技巧等方面入手,通过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方式,让家长和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进而明白自己在生活中担任的角色,彼此理解,共同成长。

此外,钟柏昌建议,可以充分挖掘地域自然、文化资源等,找准切入点,通过基地共建、场馆共享、资源互通等途径,将博物馆、图书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吸纳到家庭教育中,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赟芳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27日第4版 版名:深度周刊

图片来源:学校供图(图①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第十二中组织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 图②衡水中学烙画社团的学生正在绘制图样)、中国教育报版面图、包图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庄元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分享至:

上一篇:重庆悬崖绝壁上的一条路 悬崖绝壁的绝是什么意思-焦点热门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推荐